查看原文
其他

诗韵·年味

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——《元日》

      春节,从古至今都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。人们为了过年做足准备,置办年货,祭祀扫除……年内,人们张灯结彩,庆祝新一年的到来。

       王安石的这首《元日》,成为千百年来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描写春节的诗,正是因为他在描写新年景象的同时,写出了人们对春节本身所寄寓的期望——除旧迎新、吐故纳新、万象更新

       关于过年的各种文化,已经流传积淀千年。蕴藏在历史中的“年”的风韵,现在看来是如此的可贵。




“年之韵”

邻墙旋打娱宾酒,

稚子齐歌乐岁诗。

——《元旦试笔》

放爆竹


竹爆惊春,竞喧填、夜起千门箫鼓,

流苏帐暖,翠鼎缓腾香雾。

——《一枝春·竹爆惊春》》

       “年兽”的传说,想必大家都听过,因为“年兽”害怕巨大的响声,人们就在新年放爆竹,来驱赶年兽。古人燃放的并不是现在以火药制成的鞭炮,而是直接用火来焚烧竹子,竹子燃烧爆裂发出响声,所以被称为“爆竹”。

祭灶王

古傅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

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

——《祭灶词》

       在以前,人们都要在小年时祭拜灶王爷,时至今日,很多老人的家中还设有“灶王爷”的神位,老人们都会在此时给灶王爷上一炷香。中国神话中,“灶王爷”是管理人们家中炉火的神,而在古代,人们最大的希望正是可以衣食富足。在小年时,人们都要祭灶,以求在新的一年中可以辟邪除灾,迎祥纳福。

贴春联

喜气临门红色妍,

家家户户贴春联。

——《迎新岁》

       新年到,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幅春联贴于门上,大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,充满了喜庆的气氛。春联的两联间,字数、词性都需相同,且平仄要协调,在喜庆的同时,又有一种特别的韵味。两联之间美妙的对称,可以说是“年”的韵味最好的体现。人们将喜庆的话写上春联,贴在家门口,抒发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。

送名片


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敝庐。

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情嫌简不嫌虚。

——《拜年》

       古代的文人雅士,在拜年时流行送“名片”,也就是发展到现在的“贺年卡”。在现代,亲朋好友之间若是过年不便拜访,也可以寄一张电子贺卡,表示问候。而早在宋代,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,叫做“名刺”或“名贴”。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,倘若不便造访,就派遣仆人上面送上“名帖”,以表心意。清朝《燕台月令》也形容当时的北京:“是月也,片子飞,空车走。”

逛灯会

火树银花不夜天,游人元宵多留连。

灯山星桥笙歌满,金吾放禁任狂欢。

——《放灯》

        元宵灯会也是古代文人爱好的一大主题。文人们除了观赏灯彩之外,最主要的就是猜灯谜。“元宵佳节,帝城不夜。春宵赏灯之会,百戏杂陈。诗谜书于灯,映于烛,列于通衢,任人猜度。”张灯悬谜,招引猜射,灯谜的趣味让很多文人痴迷不已。到现在,元宵灯会发展的更现代化、更宏大,灯红火耀,天地之间充满喜庆。


旅馆寒灯独不眠,客心何事转凄然。

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

——《除夜作》

       新春时节,家家团圆,而诗中的游子却远离故乡,身居客舍。窗外是灯火通明,窗内却是自己一盏寒灯的凄冷。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人,产出绵绵不绝的乡愁

       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,如同中秋一般,游子他乡思归,这种情感亘古不变。新年的热闹,更唤起人们对家人、对故乡的感情。而对于远在异乡的游子来说,这更是一种煎熬与难言的孤寂。


       年的风韵与记忆,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,这一笔一墨刻画出的美,是永远不会褪色的。

今古遍同此夜,

贤愚共添一岁。

——《送入我门来》


 • 往期推荐 • 

@ 我校项目入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

@ 我国产品质量法的时光之旅

@ 舌尖上的年味


人生的许多平凡、平淡、平庸,常归因于一个字:怕。怕得到的会失去,怕转身了就是永别,怕摔跤后再也起不来,在怕中畏首畏尾,终究裹足不前。

你好,中量大



本期制作

机电工程学院

部分图文来源 | 百度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